摘要 对陕北绥德炕头石狮文化进行溯源,就我国狮子、石狮、绥德石狮、绥德炕头石狮出现的时代、文化背景、传承进行了考证和论述,对绥德炕头石狮的艺术风格、雕刻手法进行了阐述,从而说明:绥德炕头石狮这一特殊的民俗工艺品,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关键词 陕北;绥德;炕头石狮;民俗文化;瑰宝
被誉为“石狮之乡”的陕北绥德县雕刻艺人,雕刻出一种独具地方特点的、脸形情态变化多端的炕头狮,置于炕头与小孩做伴。这种炕头石狮是我国石狮艺术中的一种宝贵品种,主要流布在今绥德县及邻近绥德的米脂、清涧一带,与当地人们世代相沿的一种“保锁”习俗密切相关。娃娃的父母择吉日给石狮身系红布条或红绳,于满月、生日或佳节,置于炕头,用来镇宅、祛邪、拴娃娃。这种石狮文化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
一、 绥德炕头石狮文化溯源
石狮文化的发生与狮子的传入有直接的关系。
我国有关狮子或类狮动物的解释、记载,笔者择其要例举如下:
1、春秋时《穆天子传》:狻猊野马走五百里(《穆天子传》是晋太康二年盗发穆襄王墓所得)。
2、汉代辞书《尔雅》释兽:狻麂(即狻猊。笔者注)如 猫食虎豹。
3、《汉书·西域传》载:乌弋山离国(今阿富汉西部之赫拉特。笔者注)有桃拔(后亦称天禄或辟邪。笔者注)、师子(古代师与狮通。笔者注)、犀牛。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一部最早记载狮子的文献。
4、《后汉书·顺帝纪》:疏勒国(今新疆喀什)献师子、犎牛。
5、唐 李白,上云乐:五色狮子,九苞凤凰。
6、唐 元慎,西凉伎:狮子摇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
7、宋《广韵》曰:狻猊:狮子猛兽。
8、宋《集韵》曰狮:秉心甚灵,忠直兽也。
上述资料表明:
1、我国汉代已有了狮子,且是从外域传入的珍兽,一般百姓难得一见。
2、我国春秋时所说的狻猊与狮子应是两种不同的动物。倘若那时狻猊即是狮子,那么,我国有狮的历史可提前到春秋战国。但从已出土的汉前大量实物来看,象、虎、鹿、牛、羊、猪等动物造像很多,但尚未发现一例与狮子相象的动物造型,认为汉前狻猊即是狮子的观点,缺乏实证支持。
3、唐时,狮子已现市井,舞狮与驯狮杂耍,已是较为常见的娱乐活动,民间艺人已有条件对狮子进行详细的观察、写实了。
那么,石狮应始于何时?
中文大辞典(台湾中文大辞典编篆委员会23册329页)解释石狮:石刻之狮子。今宫殿、官衙等门外,及墓前之左右列之。左名牛氏,,右名牛危 。(王恽有牛氏 牛危 赞序:郡谯门两枨下有石兽,左曰牛氏,,右曰牛危 ,为状特异,隐其齿而吻张,崩其角而颠兀,顶发云委,垂卷两膊,世传殷宫中故物,自卫县(卫县卫郡,皆属今河南汲县地区。笔者注)移置于此。 辞源(商务印书馆编)对此也做过同样的解释。王恽(1127——1304年)是元代的文学家,他说的“殷宫中故物”仅是“世传”而已,距殷已二千多年间隔,很难作为殷商已有石狮的例证。
从我国东汉画像石上出现的神兽狮子浮雕来看,圆雕石狮的出现应距此不会太久。
再从我国自春秋、战国始的守墓石兽现存实物看,汉元帝渭陵中出土的石兽、四川雅安东汉高颐墓前的石兽、南阳宗资墓(东汉末年)前的石兽(已残损)较近于狮子。还有陕西咸阳出土东汉晚期的无翼石兽,虽狮虎难分,但从紧贴颈项的一束束长毛和无虎身条纹看,更像狮子。公元六世纪的南朝(宋、齐、梁、陈)梁代贵族南康简王萧绩墓与梁武平候萧景墓前有双翼的神兽,形象也非常像狮。汉到六朝的这类长翼石兽,不管是叫天禄、麒麟,还是叫辟邪、狮子,其实都是以狮子为蓝本的。所以,基本上可以认为石狮亦始于汉代。该时期这类石兽称呼混乱和形象变异的原因之一是,狮子开始传入我国时,被养在皇宫御苑,一般人很难见到,一些石雕艺人只能听凭传说进行雕造。原因之二,我国古代的造型艺术中,又有将多种动物特征集于一体而创造出神异怪兽的传统手法。所以,早期的石狮似狮似虎,有角有翼,成为独具特点的“中国狮子”。原因之三,封建贵族将其神化为“神兽”、“瑞兽”,赋予它们以上述名称借以护佑。
狮子的盛传和神化与东汉时佛教的进入、流行有很大关系,狮子在佛教中是威猛无畏的形象,能伏一切,释迦就是“人中狮子”,释迦的坐床“猊座”即为狮子座。而且佛教又主要是以图画、造像为传播途径的,所以,石狮多出现在佛教艺术盛期的南北朝及以后佛教盛行的各代。
南北朝的北周时期,已出现了写实的石狮形象(有1955年西安西北隅出土北周时期的小白石狮为证)。唐代,写实石狮已较多见,如顺陵石狮、昭陵石狮、乾陵石狮等。明清时,石狮雕刻已非常盛行,被大范围的置于宫殿、官署、园囿、寺庙和陵墓等建筑前,成为一些公共建筑的装饰物。一些达官贵人的私宅前亦多放置,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风俗,这从我国遗存的大量古建筑中可以看出。
陕北绥德石狮又始于何时?因缺少文献记载难以考证。但从绥德延家岔和神木大保当出土的东汉墓画像石的浮雕狮子图象及反映出的熟练雕刻技艺看,绥德在汉代就有圆雕石狮应是一个合理的推测。
绥德炕头石狮则应是在圆雕石狮雕刻技术成熟的基础上,具备了一些思想、习俗、物质、技术及传承条件之后才出现的。即:
1、狮子已不再是仅供皇家贵族赏玩的珍兽,寻常百姓也多能见到。
2、石雕、石刻已成为一般建筑项目,产生了众多有丰富石狮雕刻经验的民间匠艺人。
3、狮子已摆脱宗教的神秘与等级观念的桎梏,成为一般百姓喜爱的代表正义,辟除灾难的瑞兽。石狮亦由神兽进入了普通百姓的家中,成为孩子们的玩伴。
从征集到的大量绥德炕头石狮看,它们大多憨实、稚顽,猴气十足。虽多为明清时代所雕,但与唐出土器物上的狻猊、灵狮、海兽的风格、形态极为相近。唐时国力昌盛,观念开放,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兼容并蓄,佛教得到广泛传播。长安一带帝陵、寺院、官衙、豪门巨宅的大量建造使石雕工程的规模与工艺水平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关中一带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产生大量熟练的石雕艺人,这就需从陕北一带征调(从陕北东汉画像石大量出土及分布情况看,陕北绥德一带是有石雕传统的地区。有些专家、学者认为,汉霍去病墓及唐帝陵前的守墓石兽,大多出自陕北绥德工匠之手),这势必会影响、带动陕北绥德一带石雕的发展,出现大量技艺娴熟的石雕艺人,他们用随处可觅的石材,花费不到数日的功夫,雕琢一具石狮置于自宅或邻里家中应不是难事。所以,认为炕头石狮承于汉唐,在相当程度上是具备条件的。
再从炕头石狮的大小、用途、形制看,它不属于护墓和宗教场所护法或是用于建筑的装饰物,而属于摆设、观赏或实用类的小型狮,很可能是由古代贵族坐席上镇压边角的石茵镇演变而来。石茵镇遗留物不少,从有关资料看,汉代石茵镇已是中上层士人家居生活的普通用品,多为玉、石雕成的瑞兽,除了镇压茵席边角的作用外,还有陈设、辟邪的功用,这与绥德炕头石狮的功能基本类似,绥德炕头石狮与石茵镇的渊源,是一个值得肯定并进一步研究的课题。由于炕头石狮一般不作为殉葬用品,又难见于史籍文献,这方面的考证非常困难。但从近年陕北榆林地区出土的一些汉代铜、铁、陶、石等材质的虎形席镇来看,虽没资料明确表明它们是绥德炕头石狮的前身,但从这些虎形席镇的大小、功用、形制、重量以及与石镇同样的材质等来看,与绥德炕头石狮基本相同,其渊源关系已见端倪。至于是什么原因让炕头狮取代了汉代的虎形镇,这可能与汉以后经济发展取消了席地而坐的这种习俗,以及佛教大规模的传入和狮为瑞兽,是正气辟邪的化身有关吧。
另外,陕北人喜爱、尊崇狮子还有其观念信仰方面的原因。因狮子性行忠直、凶猛无比,为兽中之王,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狮与龙一样,是“瑞兽”,是正气辟邪的化身。当地流传说:古代一个时期,此地除了遭受着诸多的灾难以外,还有一祸不见其踪,它破坏庄稼,伤害人们,孩童夜啼,人难安生。有耿直忠义后生,由神授机,口含神珠,变为雄狮,夜蹲门首,日巡山岗,作为正义之神,为民除害。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位后生,便雕琢狮子,放置于山庙、门庭、宅墙、炕头……, 用以辟邪;陕北人把狮子作为一种神灵,一种幻想中的吉祥动物,寄予美好的愿望,加以崇拜。所以,狮子的形象到处可见:贴狮子窗花,摆狮子物件,小孩戴狮子帽,穿狮子鞋,枕狮子枕。家居建筑装饰中,在门墩、影壁、 檐头、门楣、窗格、炕围等处,也饰有狮子图象。狮子遍布的本旨仅是从心理上调整住宅与周围自然的对照关系(用本地话讲是改风水),让兽中最凶的狮子帮人们镇压穷山恶水,赶走邪魔野鬼,拴定孩子的命根,使孩子成活,使生活免遭恶运。
陕北绥德一带,又盛产大量的青蓝色石,石材资源非常丰富。这里的人们住石窑、石屋,睡石炕、石床,铺石地、石路,立石碑、石牌坊,用石碾、石磨、石臼,置石仓、石柜、石案…… 。除此外,每有修宅建桥,雕栏刻划,众多的石雕艺人们便凭借得天独厚、优质的天然山石资源和传统的雕刻技艺,在石上描绘山水人物,刻画花卉禽兽……。物华天宝,绥德一带炕头石狮的风行、承传也就成为了自然之事。
二、 炕头石狮的艺术风格与手法
绥德炕头石狮是一种特殊的民间艺术品,一般大不足尺,小不过寸(挂于小孩脖颈辟邪又保命)。 其创作方法及风格既不同于古巴比伦、希腊、印度和埃及的石狮,又不同于我国历代州府县衙、神庙祭坛、陵园牌坊以及朱门大户前的石狮,它无前者的灵活与矫捷,又不似后者的凶猛与威严,它率直乐观、憨态可掬的民间特点,充分体现了黄土高原浑厚、纯朴的内在气质,以及自然、浓郁的泥土气息。
绥德炕头石狮来自民间,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原本是为自家或邻里所雕,因此不受官府富贾的左右。石雕艺人的心境自由,任意想象,所以在造型上能充分体现各自的意念,使狮子成为人们情感的一种物化。炕头石狮因置于炕头拴娃娃用,又当作玩具供娃娃玩耍,所以这种石狮自然、随意,不受任何约束。往往根据天然石形,因势生情,大刀阔斧,造型奇特,妙趣横生。或侧首昂头,张吻弄眼。或类猴相,顽皮可人。或天真烂漫,稚气十足。或憨厚老实,稳重安祥。或似慈母温良关爱,或似勇士刚健威严。或似长者慈祥和蔼,笑逐颜开,或似孩童瞪眼愣神、张口嚎啕。总之,雕者的情意不同,雕出的狮子也独具个性,神态各异,极富人性。明显减弱了狮子凶猛的一面,将它“驯化”,又综合进了犬、猫家畜的特点,使能伏一切的猛狮伏于人,成为娃娃的忠实守护者。总之,石刻艺人们独具匠心,按照自己的意愿,让炕头狮子兼有两种不同的品质。在初始时,他们幻想把人与各种猛兽的特征综合,使之具有超人的力量。而当人成为主宰以后,又使猛兽人性化,赋予石狮以人的个性,但又不失狮的风貌,使石狮既威猛,又可爱,这是绥德炕头石狮的魅力所在。
在雕刻手法上,绥德炕头石狮也独具特点,艺人们尤其注重对狮子眼、嘴的雕琢,使狮子的两眼炯炯有神,嘴上的情绪格外突出。石雕艺人们大胆的夸张与取舍,强化了狮子的情绪与神态,而且将圆雕与浮雕并用、体块与线条并用、阳线与阴线并用。还大量借用了民间剪纸、刺绣、布工、面塑等艺术手法,以简括明快的刀法,引神入石。随意、粗犷、雄强、豪放,大气磅礴,大匠风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绥德炕头石狮以其独特的艺术风姿和审美价值,为时人瞩目。对于我们研究人文学、民俗学、历史学、民族学以及东方美术乃至世界美术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对于我们弘扬、创造真正的中华民族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