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食货志》)载:“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在我国的传说时代,为了防御水患、野兽,当时作为黄帝氏族部落的陕北先民也应开始掘壕,堆石,修堤、筑垒。但真正具有防御意义的石城即原始城堡,应是在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随着聚居规模扩大、财富积累增加、社会内部出现巨大的分化与组合、集团性持械掠夺成为常态而出现的。
近年考古工作证明,陕北地区存有距今5000年——4500年前后父系氏族社会龙山文化时期建造的多处史前石城遗址:在黄河流域的吴堡县辛家沟乡李家河村后寨子峁遗址,发现3处石器时代龙山时期的石城,其中后寨子峁城址,为庙底沟二期至龙山文化早期的遗存,发现有高6米(从护坡底算),周长约600米左右,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石城,该城与山相连的一侧墙外,还有当时人们用作屏障的壕沟;在龙山中晚期的关胡疙瘩遗址上,有长达400米,厚约1——1、5米的石墙。在佳县石摞摞山发现了包括石砌的内城、外城、护城壕等在内的新石器晚期龙山古城设施,该石城的内城约数千平方米,外城约6万平方米,石城墙最高处为3·4米,下有坚实的夯土基础,护城壕宽达10米,最深处6·5米,内侧的石砌护坡高6·2米,宽3——4米 ,该石城的形制、结构之完善,为国内同类早期城址所仅见;在大理河流域,发现有20多处(不完全统计)史前石城遗址;在神木秃尾河流域的高家川等地发现了5处石城遗址,这些遗址四周的石砌墙体现部分保存较好;在无定河流域黄土峁地带的绥德县赵家砭寨山,发现1处面积30万平方米的石城遗址。
陕北发现的众多史前石城说明:
1、陕北是黄河中上游筑城最早的地区,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筑城最早的地区之一。当时生活在陕北的氏族部落,其社会结构、经济、生产力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部落及部落联合体规模较为庞大,且有足够的公权,组织众多的人力实施巨大的土石作业。
2、城堡本质上是战争的产物,是争战发展为掠夺性战争后应运而生的。陕北龙山时期众多石城的出现,证明当时陕北一带氏族部落间的争战颇为频繁、激烈。据历史气候与地理考古方面的有关研究:从距今5000年前的龙山时期始,中国北方平均气温有所下降,降雨量减少,环境变化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资源有所减少,也导致了以保护生活、生产资料,扩大生产活动的区域,掠夺其它部落人口、财富为主要目的的战争增多。
3、目前发现的陕北龙山时期的石城遗址,基本位于当时的农业、半农业文化区域的北缘,受气候、环境变迁的影响,南北略有移动。这似乎表明:这些石城的重要功能之一,还有抵御北方游牧部落南下的作用。如此,中原文化区系与北方游牧文化区系的对接、冲撞,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时期即已拉开帷幕。后世出现的长城,也只是这一历史的演进与延续。
陕西佳县石摞摞城址 (新石器时代 龙山时期)